免费咨询热线
020-88888888古老的蒙古族民歌中,科尔沁草原水草丰美,牛肥马壮。这片辽阔的草原,曾孕育了西拉木伦河流域灿烂的红山文化。
可近百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开荒种植,该地区草原沙化日益严重,曾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专家们来到这里,他们在沙地上安营扎寨,为北京通辽铁路奈曼段提供防沙体系建设技术试验;1984年,又建立了奈曼沙漠化研究站,致力于治沙研究与技术研发。自从30年前第一次踏足科尔沁沙地,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专家张铜会就没离开过这里。
一代一代的科研人员埋首沙地深处,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一片片绿地。如今,奈曼站有了80后、90后的科研人员,人员在更替,事业一代接着一代干,科尔沁沙地的治理进展不断,沙漠上升起了绿色的希望。
治沙先治穷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的尧勒甸子村,是中国北方毫不起眼的一个小村落。在过去,由于沙化严重,村民都纷纷举家外迁。而在中科院治沙奈曼站科研人员的心中,尧勒甸子村则是向沙地进发的前线阵地。30多年前,科研人员初到科尔沁沙地建站时,尧勒甸子村正在沙地的包围下挣扎。
全村2.7万亩土地,耕地不到2000亩,农牧民生活十分艰辛。流动沙丘多,收成没保障,路也很难走。那时,看不到希望的村民纷纷搬走,村里只剩下300多人。
要让村民看到希望,首先得把生计问题解决了。初到实地调研,奈曼站老站长王康富认识到,对于当地农牧民来说,较之治沙,解决当下的生活困难才是最迫切的需求。
科研人员没有急于开展治沙工作,而是引进牧草、西瓜、葡萄和李子等经济作物,将种子免费提供给老百姓,并传授先进的灌溉和管理技术。很快,耕地亩产提高,老百姓收入增加了,生态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如今,不少尧勒甸子村迁出去的人都纷纷搬了回来。
这里生态环境好了,大家都愿意回来。张铜会发现,村里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姑娘们也不一心想着外嫁了。团队的辛勤工作,不仅让尧勒甸子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也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这些年,奈曼沙漠化土地治理获得了联合国环境署和粮农组织联合颁发的拯救干旱区土地成功业绩奖,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也成为联合国土地沙漠化培训基地,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来到这里,研习推广治沙和扶贫技术。因地制宜恢复治理见成效科尔沁沙地的大规模治理工作,从改革开放后就已启动,但过程并不顺利。三北防护林建设对科尔沁沙地的生态恢复成效明显,但由于当时环境和技术条件所限,防护林工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统一的、大面积种植杨树,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的水分条件差异,有些地方并不适合杨树的生长,病虫害问题也出现了。张铜会说。种树成活率不高、树木长到一定程度后出现大面积枯死之前大水漫灌式的治理方式弊端已见。
2011年~2014年间,在治沙一线工作多年的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赵学勇带领团队,以北方半干旱典型沙区为研究区域,选择科尔沁沙地作为试验示范区。此间,科研人员搜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当地水资源状况和土壤状况的数据,试验了几十项节水促进退化植被近自然恢复技术与模式。成果汇集成沙区退化土地持续恢复系列技术,治理方案获得嘉奖。之前防护林种植密度为1亩100株,有些甚至超过了这个数目,而很多地方的地下水根本养不活这些树。
科研人员经过对水分、气候等条件的分析,以及扎实的实际培育研究与试验,提出调整种植密度,一亩地只种25棵树左右,并将当地植被植物作为主要植物种植。基于团队的研究与监测,发布的《红砂林保护与恢复技术规范》成为一项技术标准。治沙不仅要扭转现有局面,更要未雨绸缪。
科尔沁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使得裸露的地表在风力作用下,极易形成新的流动沙丘。如果不加以防治,沙漠化土地面积可能会再一次扩大。因此,恢复土壤肥力成为团队的研究重点之一。混合秸秆和农家肥,再接种微生物菌,发酵后覆盖在沙丘斑块上,以促进退化土地恢复。
在试验田里,这种科学方案的优势已经显现。修复的沙丘植被盖度提高到20%,保水率提高20%~40%,抗侵蚀能力提高5~8倍。
同时,他们还研发出土壤保水剂和改良剂,并逐步应用到治沙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赵学勇团队奈曼站现有20人,他们来自不同地方,专业也是五花八门,囊括了林学、地理、农业和生态学等多个学科。这些年,他们为科尔沁沙地的生态恢复奉献着青春和智慧。
奈曼站科研人员的家都在兰州,每次去科尔沁治沙沙地,都要经过长途跋涉,一去往往是好几个月。以前交通不发达,从兰州到科尔沁沙地来回要5天,每次去最少要待6个月,一年只能回来一次。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现任站长李玉霖研究员回忆说。
作为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研究院22个科学观测站之一,奈曼站是监测沙漠变化的永久性平台。科尔沁的环境每天都在变化,工作还在继续,沙在人就在。对于未来的科尔沁沙地治理,他们充满信心。
兰州的研究院,仅仅是治沙专家短暂的歇脚点,远方的科尔沁沙地才是他们的战场。(记者马富春实习生李韵迪)。
本文来源:博鱼体育app官方网站-www.zxhbjj.com
Copyright © 2001-2023 www.zxhbjj.com. 博鱼体育app官方网站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29769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