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020-88888888李青松中国绿色时报9月3日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近年来,每一次较大的突发事件,无不涉及到生态及林业。
这次汶川大地震如此,较早前的南方雪灾和禽流感疫情,概莫能外。因而提高林业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控制、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突发事件中林业灾情的特点损失大。
突发事件往往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造成人员伤亡。仅以汶川大地震为例,林业系统在这次突发事件中损失是惨重的。
截至6月3日,全国林业系统因震灾死亡230人,受伤1064人,失踪194人,受灾人口11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0亿元。另外,地震造成的长远损失更加巨大。
灾区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在地震中造成严重破坏,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条件发生剧烈改变,一些濒危野生动植物死亡。地震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林地、林木及林分结构破坏严重,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态功能减弱。林区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灾区许多国有林场、管护站点在这次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受灾林区森工企业的房屋、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发初期建成的,有不少在地震中被严重毁损。
近年来投入建设的森林防火道路、电力、通讯设施也遭到很大破坏,不少基层单位丧失了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影响广。
突发事件不仅造成生态影响和经济影响,还会产生社会影响、政治影响。在这次地震中,有49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受损,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在大地震的震中,无论是圈养熊猫还是野生熊猫,这里都是密度最大的。拟赠送台湾的“团团”“圆圆”,8只奥运熊猫均在这里,这些熊猫本身就负载着一定的政治意义,出现问题,影响极大。社会关注度高。
大地震这一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和社会对事件中的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关注,对大熊猫安危的关注,对生态影响的关注,对政府及林业部门作为的预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林业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效率优先原则。由于突发事件严重威胁、危害社会的整体利益,因而林业部门应对突发事件时就要把有效地控制、消除危机作为基本出发点,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和林业部门的行政职能,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确保危机最大限度地得以控制和消除。
在一定意义上,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就是同时间赛跑的过程。抢在时间的前面,在危机爆发之前就采取措施化解,这是最佳的处理方案。在危机之中,能够控制它,或者能够缓和,不让危机进一步恶化,这是其次。
地震发生时,贾治邦局长正在大兴安岭检查防火,当他得知灾情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各司局、各单位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起来,把抗震救灾当作当前的首要任务,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受灾大熊猫等重点野生动物得到及时妥善救护,确保将大地震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他强调,当前的紧急工作就是抢救人的生命,保障灾区林业干部职工的生活。国家林业局两次召开专题会议,迅速研究救灾工作,确定了九条措施进行抗震救灾,在措施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是“立即”。5月13日晨,一名副局长带领抗震救灾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指导救灾。
不久,贾治邦局长又亲赴四川,查看灾情慰问灾民。可以说,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家林业局的反应是迅速的,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最小代价原则。
控制危机不可能不付出代价,但必须最大限度降低代价。地震中,卧龙的32套圈舍中有14套被毁,已经不能使用,另有18套圈舍受损严重。
考虑到余震不断,圈舍毁损,食物也已出现短缺,为了保证奥运熊猫不出现意外,国家林业局决定,将8只奥运大熊猫转移至成都,再空运至北京。表面看转移奥运熊猫的成本不低,但仔细算账就会明了,这实际上体现了最小代价的原则。
因为,奥运会开幕前,8只奥运熊猫本来就要空运北京,只不过是地震发生后,来京的时间提前了。相对灾区而言,北京是安全的。林业部门要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体系建设能否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直接考验着林业部门的行政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
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的教训是深刻的,至今许多务林人提起当年仍扼腕慨叹,一起本来应该控制而且能够控制的突发事件,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结果酿成了一场悲剧。通常,我们对常态管理具有较多经验,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而对危机管理,无论是从认识上还是从制度上都有很大差距。实际上,危机管理比常态管理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面对突发事件,往往作为无序,内心焦躁不安,呈现出不理性的状态,因而预防和应急准备,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建立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需要引起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第一,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如可能发生的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禽流感疫病疫情等等,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第二,建立突发事件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使突发事件一有发生的迹象,即在第一时间掌握,并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或消除在初始状态。对遍布全国乡镇的林业站、野生动物保护站,进一步明确职能,完善管理,使其在突发事件监测和预警方面,切实发挥作用。第三,建立突发事件专报制度,减少不必要环节,畅通信息送达渠道,使林业灾情能在第一时间,进入救灾决策机构(救灾指挥部)的视野,尽快实施救助。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四川林业部门起初与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联系渠道并不是很畅通。林业厅向“省指”报送的是“四川林业工作信息”简报,按规定,“简报”要贴“二级条码”,通过省政府办公厅才能送达“省指”,这就很容易贻误救助时机。后来,林业厅把那个“简报”改成了“四川林业灾情专报”,不用贴条码,不用先送省政府办公厅再转送,而是直接送达“省指”,使“省指”在第一时间掌握林业灾情,实施救助(至5月28日,“省指”派直升飞机空降卧龙54架次,空投食品,转移伤员,依据的就是这份“专报”)。
第四,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森林部队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可靠的人员保证。在这次大地震后,森林部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救人和救助大熊猫时发挥了作用。
第五,建立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的储备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为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提供足够的物资准备。如防火器材、对讲机、电台、燃油、卫星电话、帐篷、越野汽车、直升飞机等等。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是大地震的次生灾害,排险机械和设备运不上去,最后是靠森林防火直升飞机米-26吊上去的,“巨无霸”米-26发挥了威力。试想,如果没有“巨无霸”米-26,也许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林业部门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注意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我国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林业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一定要注意如下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
搞清哪些是政府的责任,哪些是社会的责任,避免多头指挥、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互相推责的现象发生。同时,要搞清哪些是该“牵头的”,哪些是该“配合的”,哪些是该“协助的”,该到位的要到位,该作为的一定要作为。信息的公开和及时发布。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最不能忍受的并非危机本身,而是危机的管理者故意隐瞒事实真相,使公众不能及时了解危机真相。因此,当危机爆发后,如果林业部门不树立信息公开和信息真实的理念,不仅会招致公众的反感乃至愤怒,而且会让公众在混乱的表象面前产生种种猜疑和误解,甚至出现谣言泛滥的局面,造成人心惶惶,社会动荡。
实际上,信息的公开和及时发布,不仅有助于实现公众的知情权,更有助于推动危机及时有效的解决。当然,信息发布还要注意“口径统一”,信息要真实,不可自相矛盾,不可随便设定“期待目标”,数字不可改来改去,最后造成被动,不但没有化解危机,反而扩大了危机。依法应对突发事件,要排除法外行政。
突发事件发生后,林业部门行使紧急权力处置时,可能需要特事特办,但不能以此为理由而背离法治的轨道和原则。依法行使危机管理权,是现代民主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突发事件属于非常规决策和非程序问题,因此,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林业部门管理权力的运作的合法性就显得特别关键。
危机状态下,林业部门虽然拥有许多紧急权力,但要慎用,特别是突发事件涉及外国人的(这次地震后,从卧龙向外转移外国游客时,就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由于各国法律规定不尽相同,处理起来更要小心谨慎。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应对突发事件的出发点是“居安思危”,即不是被动等待和消极防御突发事件的发生,而是在突发事件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通过早期监测和跟踪研究,防微杜渐,提前做好各种防范工作,“往最坏处打算,往最好处争取”。
有专家研究表明,从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来看,一般的危机平均历时8周,而没有应急计划的危机比有应急计划的危机长2.5倍,达到20周。由此可见,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事前有预防的危机比没有预防的危机,受到的损失要小。正如美国管理学家盖布勒所说:“危机管理的精髓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
”也有灾害学家提出了“十分之一”法则,即在灾前投入一分资金用于灾害的防治,通过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或者避免灾害的发生,人类就可以降低十分的损失。防止危机扩大化。我们称之灾难的东西,许多其实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灾难,而是管理危机。
也就是说灾难没管理好,就成了危机。比如,南方雪灾在初始阶段,并未得到有关部门应有的关注,进而丧失了及早应对暴雪灾难造成交通拥堵以至瘫痪的良机。上游为了收高速公路费,把车放下来,下游由于下了雪,怕出事,就把高速公路关闭了,造成几万车辆拥堵滞留在公路上,而公路没有汽车行驶,导致积雪没有办法及时清除,形成冰冻。(作者系国家林业局退耕办副主任)。
本文来源:博鱼体育app官方网站-www.zxhbjj.com
Copyright © 2001-2023 www.zxhbjj.com. 博鱼体育app官方网站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29769135号-5